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吃货都消灭不了的蝗灾,此人做到了,却鲜有人知

小德 德先生 2021-12-04

正在举国上下全力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同时,另一场肆虐全球多国的蝗虫危机也在国内引起了不小的关注。


据此前的新闻报道称,数千亿只蝗虫席卷印度巴基斯坦,巴基斯坦已宣布进入国家紧急状态。3月2日,中国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发布紧急通知称,虽然沙漠蝗侵入我国成灾风险较低,但沙漠蝗仍有可能从西藏、新疆、云南进入我国。此次的沙漠蝗虫不仅攻击性强,而且还咬人,专家们在视察中都被蝗虫咬,令人不寒而栗。


在遮天蔽日的蝗虫面前,人类的力量也显得很单薄


中国作为传统农业大国,在几千年的历史里曾饱受蝗灾侵扰,蝗灾甚至和旱灾、水灾并列成为古代社会的三大自然灾害。


那为什么近些年现在没有大规模蝗灾的新闻了?其实网络流传的吃货灭蝗,只是个玩笑话。养鸡鸭可以消灭蝗灾,实际上也不现实,因为蝗灾的数量过于庞大。要是事情都那么简单,过去蝗灾就不会在中国猖狂了几千年。

我们养的鸡鸭吃的一般都是单独形态的蝗虫,一旦变成群体形态,鸡鸭就不爱吃了。


不是偶然,也不是上天庇佑,真正阻止蝗灾靠的是新中国的科学防治蝗虫。今天要讲的这个人,是他用毕生精力负重前行才换回我们面对蝗灾的淡定,我们最应该感谢的是他,而非吃货们。


他就是我国著名的生态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马世骏。



马世骏原名马宜亭,1915年12月生于山东省兖州。或许是由于那里的一方水土容易造就人们敢于正义直言、刚直不阿的性格,中学时代已长成1米8个头的马宜亭,积极参加了学生抗日救亡运动。一个中学生的爱国举动,在当时竟如同犯了大罪,马世骏被学校开除学籍。


山东的中学是没人敢收留他了,马世骏只好辗转到北京设法继续求学。为减少不必要的麻烦,他不得不改名马世骏,即一生一世都要做飞奔的骏马的意思。在北京,马世骏完成了高中学业,并顺利考入北京大学农学院生物系。


在大学里受到爱国救亡运动的熏陶,马世骏萌生了科学救国的思想。他放弃了安逸的城市生活,奔向了农村。先后在山东、湖北多地农业所工作。后来,他又到了上海中华烟草公司,仍旧从事有关农业害虫的研究工作。


将近10年的奔波,使马世骏亲眼目睹了中国农村的贫穷和落后,以及中国农民的悲惨生活境堪。他逐渐意识到那时的中国,还不是实现科学救国理想的时候,自己应该想办法出国深造,以便将来有条件时以自己的知识报效祖国。为此,在10年实践的基础上,马世骏开始在学术研究等各方面加紧了出国深造的准备。


1948年春,马世骏离开了自己为之奋斗了10多年的祖国,横跨太平洋,来到美国求学。先后在犹他州立大学、明尼苏达大学攻读昆虫生态学。只用了短短3年时间就获得了硕士和博士学位。


马世骏的才华颇受他的导师查普曼的赏识,于是导师想方设法挽留他。因此,在马世骏的博士论文尚未完成之前,查普曼已经在明尼苏达大学为他安排了待遇优厚的工作。然而,查普曼无从知道,在从犹他州立大学转入明尼苏达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时候起,马世骏就已经做好了回国的准备。


尽管美国当局不愿承认新中国的诞生,然而新中国成立的消息还是以排山倒海之势传到了大洋彼岸。早就盼望着这一天的马世骏却没有立即提出回国申请,因为他觉得自己应该完成学业,拿下博士学位,以便将来能够更好地为新生的祖国服务。


1951年,在获得博士学位后不久,马世骏向美国移民局递交了回归祖国大陆的申请,但却遭到了美国政府的拒绝:“要回去可以,但只能去台湾,因为马世骏手中持有的是中华民国的护照”。


怎么办?马世骏具有超人的聪明才智和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绝不会向困难低头。为寻找机会回国,马世骏接受了明尼苏达大学的聘任。这给人以一种错觉,仿佛他已听从了美国政府的“规劝”,不再准备回归祖国大陆了。


1951年秋天,马世骏代表查普曼教授前往荷兰,参加国际昆虫学大会,这无疑是一次离开美国、返回祖国大陆的绝好机会。


他从荷兰辗转到比利时和法国,又马不停蹄地赶到英国,和中国驻英机构取得了联系。在工作人员的安排下,悄悄地登上了一艘客轮,驶入地中海,随后,又从地中海进入印度洋。到12月底,马世骏终于抵达香港,穿过了罗湖桥。


从到荷兰算起,马世骏辗转了3个多月才回到祖国的怀抱。为迷惑美国政府,以便能够安全地返回祖国,马世骏毫不犹豫地抛弃了自己的行李和全部家当。


近些年来,在我国众多的农业自然灾害中,人们已经很少听到蝗灾这个字眼了。可是在解放前和解放初期,中国的农民一提起蝗灾,便会谈虎色变。


中国的灭蝗治蝗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为什么始终治不住?面对这一严酷现实,刚刚回国不久的马世骏便开始了科学的思考。


他从《矛盾论》的哲学思想中受到启发,依据自己头脑中酝酿的生物与环境相生相克的理论,提出了从生物与环境的整体观点出发,寻找一条综台治理蝗灾新路的设想,引起了人们的重视。


为寻找治理蝗灾的新路,他几乎要到所有的蝗区进行调查。为了解情况.马世骏常常需要骑着自行车在农村坑凹不平的土路上长途往返,有时车子坏了,他还得扛着车走。


蝗虫需要在承草丰茂的地方繁衍后代,所以,遇水划船也是常事。当他顺藤摸瓜最后确认洪泽湖和微山湖一带为我国两大蝗虫繁殖衍生地后.划船考察就更是家常便饭了。在那个年代,这样的考察,不仅时有翻船落水的危险,而且还可能遇上土匪。


艰苦的实地考察,为马世骏完成从生志系统角度实现综台治理蝗灾方案提供了有力的依据。50年代后期,马世骏提出了“根治洪泽湖蝗害建议(草案)”以及“根治微山湖蝗害建议(草案)”,受到高度重视,并很快被采纳。


马世骏的治蝗方案,是从生态地理学的角度提出的,从环境与生物相生相克的理论出发,从而达到了通过改造环境击除蝗虫发源地的目标。



在灭蝗实践中,随着人们逐渐认识到杀虫剂灭蝗作用是有限的。马世骏提出的以生态系统为基础的改治结合、根除蝗害的综台防治技术,逐渐成为灭蝗的主要手段,从而使我国灭蝗的速度大大加快。从此,为害人类几千年的大规模蝗灾,在中华大地上再也没有出现。


由于这些前辈科学家的努力,使得中国在消灭蝗灾的过程中,并不仅是喷洒有毒的杀虫剂,而是通过更科学的自然改造,从根源上遏制住了蝗灾。


伴随着社会生产的不断发展,空气污染、环境污染日益加副,人类在创造社会财富的同时,正在悄悄地毁坏着自己赖以生存的自然条件。这无疑是一种持久性的慢性自杀行为。


最先看到这一危险前景的,自然是从事有关生物生存条件研究的科学家们在中国,最先发出这一呼吁的正是马世骏。今天,生态意识已逐渐深入人心,“生物圈”、“生态平衡”、“持续发展等,已成为人们常用的语言,这里面蕴含着马世骏的辛勤劳动和贡献。


1991年5月30日,马世骏在开会返京途中不幸车祸遇难,但是他给我们留下了为实现绿色理想的执着追求,留下了坎坷攀登中不气馁、巨大成就前不停步的高尚情操。


马世骏的名字你可能不知道,但却无时无刻不在享受他的荫蔽。所谓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功在千秋,便是如此。






推荐阅读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